您好!欢迎来到艺购。

小三转正?莆田鞋斥资30亿,推出原创logo!网友:莆田要崛起了!

小三转正?莆田鞋斥资30亿,推出原创logo!网友:莆田要崛起了!




莆田鞋行不行?

——日站君



各位朋友,可能你连莆田在哪都不知道,但你一定听说过莆田假鞋。


莆田高仿鞋除了便宜,更厉害的是它们从外观到质量,都“真”到让正品怀疑人生。有些爱鞋人士甚至认为,如果你穿的鞋一年还不开胶,那必然是莆田货。


最近,“莆田鞋”斥30亿巨资品牌化,注册了自己的品牌logo,开启“转正”之路。




 莆田鞋的“转正”之路 




“莆田鞋”终于有了名分,商标LOGO也随之曝光。


LOGO以鞋带为构图创意,勾勒出莆田两字的拼音首字母“P”和“T”。




图形“P”拔地而起、“T”向上延伸,既体现鞋的特征,也寓意着莆田鞋业转型升级的决心和信心。


网友对此logo倒是报以一个还不错的心态,对于莆田鞋的正规化,logo是第一步。



网友:莆田转正了,压力给到广州白云。



也有网友认真分析:盗版出生的大企业很多,但是最重要的是完成资本累积后的核心竞争力。莆田,下一步看好你哟!



莆田鞋集体商标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,成功注册,标志着莆田鞋业从“莆田制造”向“莆田创造”转变,有力促进莆田鞋产业加快转型升级。



   


有关部门表示,接下来,将对不自创品牌,又不申请无偿使用公用品牌“莆田鞋”,而进行假冒名牌的一小部分小作坊,予以坚决打击,以恢复莆田“鞋业之都”的荣耀。这也意味着,莆田正在试图摆脱多年苛疾——“山寨”之名。


· 16个logo中脱颖而出的莆田logo · 



关于莆田鞋Logo的设计,曾花费半年时间向全体群众征集,对入围作品和入选作品分别都有奖金鼓励,最后,共发布了16个候选方案。





我们可以看看以下部分入选方案。


以鞋型为灵感的方案很多,以下这个方案把莆田二字作为鞋底防滑融入鞋印里面,配色乍一看还有中国印章的感觉,能进16强的logo设计,其实还是可以看看的。


这个配色加上字体和slogen,日站君就要开启吐槽模式了。


两种字体,8种配色,是照着福建城市logo那里来的灵感吗?



设计说明:建筑、中国结、鞋带……


对不起,我第一眼看成了茭白的茭。


这个莆田鞋的logo设计,更像是城市设计的logo,包括它的VI和辅助图形的运用,彷佛再说,欢迎来到莆田梦工厂!




风驰电掣,莆田鞋业,可是它真的长得很像吹风机啊!



这个logo其实日站君还蛮有好感度的,但是看了设计说明,如果鞋带的灵感能带上书法字体的来源,似乎更有韵味。


莆田鞋带和古樵楼做结合,创意点有所延伸,但是整体logo感觉较为疏散,整体表达更加具象。


原研哉说了,logo越抽象越没意义,效果越好!



而对于这样官宣logo的设计,网友们也是热议不断。你觉得,莆田鞋logo的设计咋样呢?







 为莆田之崛起而奋斗 




莆田高仿产业链中,流行着一句话:“让全世界都穿得起名牌”,怀揣着这一“伟大”愿景的高仿鞋从业者被称为“阿冒”,假冒的“冒”。


说英语、建网站、开通Paypal账户、掌握NBA球星最新动态是阿冒们的必备技能。阿冒最初的销售战场是谷歌,当谷歌开始主动打假后,阿冒们又学会了在社交媒体和亚马逊上,宣传自己价廉物美。


图片

当国内电商兴起后,阿冒们的主场就来到了中国。淘宝培训班,微商,代理,是国内阿冒最热的关键词。


一个合格的阿冒销售,手里必须有七八部手机,每个手机的微信好友数量都达到上限,做得好的阿冒销售,不仅要和高仿厂家沟通需求,下面还有无数“代理”,帮忙在全国招揽新客。

 

唯一超出阿冒们的能力圈外的,是鞋子配套的鞋盒上的钢印、标签和出厂编码。

 

申请商标拥有logo这件事,它对于莆田鞋业和阿冒们,都有着里程碑意义


 一个logo的含义 


莆田鞋虽然有着山寨的标签,但是它的质量和技术还是得到不少人的认可的。按莆田鞋企自己的话来说就是:有质量、有技术,但就是没牌子。




但其实,“莆田鞋”早已超出我们的认知,已经先后获得了国家数十项的国家外观以及新型使用专利,已经不是我们之前所想到山寨货。




莆田鞋logo的诞生,“也是希望大家放下偏见,给‘莆田鞋’一个机会,给我们一个机会,给中国良心产品一个机会,试穿一下我们的莆田鞋。”


学别人,抄别人,冒充别人,哪怕做得再好,也成不了一流,且摆脱不了恶名;学别人,做自己,哪怕刚开始步履蹒跚,也值得尊敬。






不过对于莆田鞋而言,建设新品牌还是一个长期工程,完成商标注册只不过是迈出了第一步。


最后,还有一个问题,新的“莆田鞋”加之logo后,价钱随之变高,网友们能接受吗?



图片素材:

微博@莆田鞋

@莆田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

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


(转载)